第三批环保督察反馈:交办问题问责人数创新高
触达近一亿海外受众。
着力完善市场化交易保障机制,建立支持数能融合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鼓励绿色信贷、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在数能融合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
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工程示范与经验推广。2023年3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有效措施。中能传媒:您如何理解数能融合发展对于支撑东数西算和双碳任务落地的深刻意义?宋海良:2023年1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统筹推动算力与绿色电力的一体化融合,持续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创新算力电力协同机制,支持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利用源网荷储等新型电力系统模式,面向国家枢纽节点内部及国家枢纽节点之间开展算力电力协同试点。研究建立数能融合标准体系。
当前,数据与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与之对应的数据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是两大关键基础支撑。数据基础设施是能源基础设施智慧绿色高效生产、传输、调度、使用的重要基础,能源基础设施是数据基础设施安全稳定低碳运行的核心动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宋海良表示,近年来,中国能建加快推动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智慧转型、共享融合转型四大转型,系统打造以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为核心的三新能建。
通过业务转型推动新产业培育,通过新产业培育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我们将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国际业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宋海良表示,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调度利用水平偏低、安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他为推动新型储能健康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新型储能统一规划,二是优化新型储能调度运行机制,三是加快出台适应新型储能发展的容量电价机制,四是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安全管理,五是加大新型储能创新链与产业链整合力度。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国际经营竞争力宋海良表示,作为全球大型能源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投资承包商,中国能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积极践行者和主要受益者。作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宋海良对实现新型储能的健康发展有许多深刻见解。
布局新型储能发展领域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迅猛发展,截至2023年底,累计装机规模超过3000万千瓦,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超过2200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宋海良介绍,中国能建为能源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贡献技术,牵头成立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拥有100余项海上风电自有知识产权,主编世界首部海上风电场国家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填补了我国海上风电场设计标准的空白。同时,中国能建还将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大力布局新能源、绿氢氨醇、新型储能、非电业务,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海外投资业务。作为一家同时覆盖传统能源及新能源业务的公司,中国能建在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上有一套独特做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日前接受海外网专访,介绍了中国能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目前,中国能建业务已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签约额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位列前五。我们超前布局规模化压气蓄能技术,攻克了300MW级压气蓄能技术产业瓶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100%国产化。宋海良说,中国能建将优化国际业务布局、推动业务结构性调整、促进板块集约化发展、深入开展高端营销、加强重点项目履约全程监管,全面提升国际化经营增效创利能力。
项目规划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醇60万吨,助力产业低碳转型。宋海良表示,新型储能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而中国能建是该产业最大的系统产品集成商,将持续加大布局力度。
今后,中国能建将推动数智化电站与实体电站的同步规划与建设,打造数字孪生电站。宋海良说,2023年9月,总投资296亿元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宋海良说,我们设计的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运用世界首创的风光储输联合发电模式,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清洁可靠的绿色电力保障,未来将持续推动风、光、水、火、储等多种能源形式的协同互补。中国能建还率先开展重力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推进建设张家口300MWh重力储能示范工程。全面布局氢能产业,也是中国能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项目规划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醇60万吨,助力产业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宋海良表示,近年来,中国能建加快推动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智慧转型、共享融合转型四大转型,系统打造以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为核心的三新能建。我们超前布局规模化压气蓄能技术,攻克了300MW级压气蓄能技术产业瓶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100%国产化。
今后,中国能建将推动数智化电站与实体电站的同步规划与建设,打造数字孪生电站。全面布局氢能产业,也是中国能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未来,我们将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国际业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中国能建董事长宋海良: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来源:海外网 发布时间:2024-03-14 中国能建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目前,中国能建业务已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签约额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位列前五。布局新型储能发展领域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迅猛发展,截至2023年底,累计装机规模超过3000万千瓦,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超过2200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作为一家同时覆盖传统能源及新能源业务的公司,中国能建在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上有一套独特做法。宋海良说,我们设计的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运用世界首创的风光储输联合发电模式,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清洁可靠的绿色电力保障,未来将持续推动风、光、水、火、储等多种能源形式的协同互补。宋海良介绍,中国能建为能源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贡献技术,牵头成立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拥有100余项海上风电自有知识产权,主编世界首部海上风电场国家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填补了我国海上风电场设计标准的空白。他为推动新型储能健康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新型储能统一规划,二是优化新型储能调度运行机制,三是加快出台适应新型储能发展的容量电价机制,四是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安全管理,五是加大新型储能创新链与产业链整合力度。
中国能建还率先开展重力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推进建设张家口300MWh重力储能示范工程。同时,中国能建还将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大力布局新能源、绿氢氨醇、新型储能、非电业务,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海外投资业务。
宋海良说,2023年9月,总投资296亿元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宋海良表示,新型储能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而中国能建是该产业最大的系统产品集成商,将持续加大布局力度。
同时,宋海良表示,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调度利用水平偏低、安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通过业务转型推动新产业培育,通过新产业培育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国际经营竞争力宋海良表示,作为全球大型能源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投资承包商,中国能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积极践行者和主要受益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日前接受海外网专访,介绍了中国能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宋海良说,中国能建将优化国际业务布局、推动业务结构性调整、促进板块集约化发展、深入开展高端营销、加强重点项目履约全程监管,全面提升国际化经营增效创利能力。作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宋海良对实现新型储能的健康发展有许多深刻见解
宋海良说,作为综合性能源企业,我们将充分发挥技术集成及全产业链等核心竞争优势,全面推进煤电发电技术升级,确保煤电在高峰电力保供、系统调节能力、电网安全支撑、应急备用等方面发挥‘压舱石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宋海良:更好发挥煤电基础性支撑调节作用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4-03-1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深化电力体系改革。
另一方面,煤电对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力保供和双碳目标的双重要求下,应坚持先立后破推进煤电发展。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要发挥好煤电基础性支撑调节作用。宋海良表示,当前,我国煤电已充分发挥了电力保供压舱石作用,同时有力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